主題為〈從語言教育到文學藝術〉,分別就「離散社群的身份與價值觀表達」、「文化傳承的策略與實踐」、「跨民族經驗的啟示」三大主題作深入探討。論壇由香港時空副主席李偉才擔任主持,他一開始提到,論壇之所以以「香港六月」命名,是呼應2019年反修例運動起於6月,而五年後的今天,港人雖被迫四散各地,卻在他方萌芽,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離散社群。本場論壇邀得四位講者,包括:
主持首先提問:「你認為誰是香港人?你希望香港人代表的是甚麼文化與價值?」
田中杏奈提到,香港人在日本屬小眾,語言障礙加上歷史認知差異,使得她和團體不僅努力建立香港社群,更以開設廣東話班向當地日本人介紹香港文化,形塑「香港人」與「中國人」的區別。
黃國才則指出,香港身份不應只依靠血緣或土地,而是可再造的。他認為舊香港人重視實用、靈活、國際視野,而「新香港人」則是在2019年後因政治抗爭形成的集體身份,以「民主、自由、反威權」為核心,是值得傳承的文化價值。
陳樂行從語文教育出發,批評香港以中國傳統教材教中文未能反映本土文化,建議在海外以「在地化」方式編製教材,包括介紹海外香港人的故事,如李小龍、詹天佑等,讓新一代更有共鳴。
鄭詠兒則強調,文化認同來自生活實踐。她透過藝術創作訴說自己的離散經歷,由一位曾自稱「中國藝術家」,到2019年後決心以「香港藝術家」自居。她認為身份不應強加於人,而是行動中自然流露。
第二部分聚焦文化傳承的策略與實踐。田中杏奈分享,她們不僅為小朋友辦廣東話玩樂團,更為日本人開設粵語課程,每年約有百人參與,希望將語言變為跨文化的橋樑。
Kacey Wong黃國才則指出,傳承不應是上一代將創傷塞給下一代,而是以價值成全價值,讓子女在在地參與公民行動時,內化民主自由等精神。他舉例自己在台灣策展「香港人權藝術展」,不僅展示囚權者的畫作,更邀本地小學生參與比賽,達至文化延續與教育啟蒙雙重目標。
陳樂行則強調「語言的情感連結」至為關鍵。他批評部分父母因怕子女英文差,反而在家中只講英文,令廣東話變成罵人語言。他提倡「醒」與「覺」的教育策略,即家長與老師需有自省意識,並以幽默、飲食、創作等生活元素讓廣東話文化變得可愛、可親。
鄭詠兒則認為,文化傳承的力量來自榜樣。她透過藝術與公共行動,如展覽中舉辦包糉活動、以咖啡與奶茶製作「鴛鴦紙」等藝術品,將中西融合的香港文化實體化,令本地觀眾感受其獨特魅力。她強調,下一代會選擇是否延續這份文化,但上一代要做到的,是以自身行動播種灌溉。
第三部分探討香港人如何借鑑其他民族的抗爭與文化保存經驗。田中杏奈建議,可仿傚日本年度漢字活動,推動全球港人票選「年度字」,用語言連結分散社群。她又提到,希望建立全球港人文化支援網絡,分享教材、人力與心理支援資源。
黃國才則主張,文化連結應結合三層架構:「鄉下」(香港)、「在地」(如台灣、澳洲)、「國際」(連結藏人、維吾爾人等離散民族)。他指出,香港人可從烏克蘭人等案例學習如何透過藝術空間、展覽、街頭行動凝聚社群,維繫價值。他亦呼籲港人積極支持在地的文化與音樂活動,例如出席藍奕邦演唱會,「讓同行者知道他們不孤單」。
陳樂行則分享,自己參與美國Save Cantonese活動後,學習到如何以歷史責任向當地政府爭取語言課程。他並提到,曾翻譯南蒙古語言抗爭報道,發現蒙古人以唱歌文化承載歷史,非常值得香港人借鑑,重新理解「廣東話文學」的潛力。
鄭詠兒最後呼籲,香港人不應抗拒自己的多元文化根源。她強調,「香港人」身份正正建立於中西交匯之上——從語言的夾雜使用、節日的混合,到藝術形式的多元。她認為,語言和文化都是流動的,關鍵是香港人是否勇於承擔角色,成為下一代的榜樣。
論壇最後,由李偉才總結。他感謝四位講者在不同地方身體力行、創造在地故事,並強調文化傳承不是「交棒」,而是持續以行動、創意、信念去燃點希望。他呼籲港人要認清政治與文化的區別,文化無需抗拒中國,更應以包容、多元精神,從中西中取得精華。他強調:
「文化不是從石頭爆出來的,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。我們要做的,是讓香港文化變成一種值得選擇的生活方式。」
論壇在一片溫暖與反思中結束,各地港人繼續以各自方式,燃亮屬於香港的文化之火。